导语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是工匠精神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在水果派av-高清水果派av免费视频推荐 1988届校友李文波37年的职业生涯中得到了生动诠释。作为北京建工集团施工管理部副部长、北京市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文波始终牢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这一真理,在建筑机械领域深耕细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重要思想。
人物介绍:
李文波,男,1988年毕业于水果派av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专业(机八四),1988年至今先后在北京建工集团和北京市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历任北京建工集团施工管理部副部长和北京市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高级工程师。从事建筑机械设备技术、管理,工程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先后参与大型建筑机械设备引进、改造、技术与机械动力设备管理工作,是北京市住建委、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北京盾构协会起重吊装专家。参与北京大兴新机场、城市副中心、亚投行、国家会议中心及29项奥运工程等重点标志性工程建设,参与多项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建设。其中多项工程荣获鲁班奖、詹天佑奖、中国钢结构金奖等。负责组织北京市房屋建筑工程应急抢险100余次。
引言
当我们走进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办公楼,下午的阳光正透过窗棂,洒在李文波校友略显花白的鬓角上,这位1984年入学的机电学子,如今已是北京建工集团资深的行业专家。三十六载光阴流转,从初出茅庐的机械维修员到指挥若定的国家级抢险指挥官,从亚运工地的设备轰鸣到汶川废墟上的不眠之夜,李文波的足迹深深烙印在新中国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基石之上,他用毕生所学与满腔赤诚,生动诠释了“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北建大校训,更以专业担当践行了深沉如铁、坚韧如钢的新时代工匠精神。
钢铁为骨,重大工程淬炼机械匠心
1988年,怀揣着母校赋予的扎实机械知识,李文波走进了北京建工集团机械施工公司的大门。彼时,正值北京亚运会筹备如火如荼。他的起点,是运输处,每日与轰鸣的钢铁巨兽为伴。“那些年,北京环线建设如火如荼,大型桥梁构件的运输吊装是我们的主战场。”他回忆道,眼神中仿佛重现了当年日本、瑞典进口的大型吊车、运输车在工地上忙碌的景象。建工集团作为当时北京建筑行业的机械化先锋,装备优良率首屈一指,李文波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从最基础的车辆维修管理做起,逐步深入到起重运输的核心管理工作中。机电专业的知识,成为他理解这些庞然大物、保障其高效运转的钥匙。无论是大型构件的精密吊装方案,还是进口设备的维护保养规程,那些在学校里看似枯燥的力学公式、机械原理,在实践中化作了确保工程安全与进度的基石。

李文波参与的国家会议中心(二期)施工现场

李文波参与的奥运中心国学馆施工现场
时光流转至2003年,李文波调入建工集团施工管理部,此时恰逢北京奥运工程建设进入高峰期。这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技术与管理能力的一次全面淬炼。他负责统筹建工集团承建的27项奥运工程,每一项都承载着国家的重托与世界的瞩目。国家会议中心,这座体量达70万平方米的庞然大物,其复杂的钢结构体系和大跨度提升工程是前所未有的挑战。“那是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李文波描述道,“国家会议中心钢结构的整体提升,精度要求以毫米计;玲珑塔造型独特,全是异型钢结构,吊装方案每周都在调整优化,每一步都是技术攻坚战。”而水立方基础工程的施工,更是凝聚了无数心血。作为奥运标志性建筑的基础,地质条件复杂,技术要求严苛,李文波带领团队与设计、施工各方紧密协作,克服了地下水渗流、复杂基坑支护等一系列难题,为这座梦幻般的“冰立方”奠定了坚实根基。在那些紧张忙碌的日夜里,李文波常常感叹:“机械专业是工程的脊梁。当年在国家会议中心核算钢构件应力时,脑海里浮现的还是母校材料力学课本上的公式,那就是我们技术人员的‘定心丸’。”

李文波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现场

李文波参与的人民大会堂改造现场

李文波参与的北京大兴机场建设施工现场
生命至上,危难时刻挺起责任脊梁
在李文波的职业生涯里,除了恢弘的地标建筑,更镌刻着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责任担当。他的抢险日志上,记录着几个沉重的日期,那是他用专业与生命守护生命的见证。

2003年小汤山医院建设现场

李文波和同事们在小汤山医院建设现场

小汤山医院建设现场俯瞰图
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京城。李文波时任建工集团机械施工公司吊装运输中心副经理。小汤山医院的建设命令紧急下达,要求7天7夜建成!他临危受命,负责所有应急板房的运输协调与现场吊装指挥。“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们运输队的兄弟离病房和处置区域只有十几米远。”李文波的声音带着凝重。时间就是生命,4800个床位早一分钟交付,就多一分挽救生命的希望。他与同事们不分昼夜,争分夺秒,在巨大的风险与压力下,硬是如期完成了这项“不可能的任务”。冰冷的钢铁构件在他们手中,化作了抗击病魔的生命方舟。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山河破碎。震后第三天,李文波作为建工集团派出的前线管理者,随队紧急驰援四川绵阳江油。在余震不断、满目疮痍的土地上,他们的任务是搭建活动板房,为失去家园的灾民和无法复课的学生提供临时庇护所。这一待,就是整整49天。“49天,睁眼就上班,闭眼就睡觉,基本没休息过。”李文波坦言。条件极其艰苦,施工点在山区,道路不通,物资匮乏。白天,他们在废墟旁平整场地,争分夺秒搭起一排排板房;夜晚,在昏暗的灯光甚至手电筒下,他们还要紧张地核算结构安全,确保每一间板房都能经得起风雨。最令他动容的,是看到受灾群众,尤其是孩子们搬进板房时的情景。“有个小女孩搬进新‘教室’时对我说:‘叔叔,我终于能写作业了。’那一刻,所有的疲惫和危险,都觉得值了。”专业的计算,最终化为了孩子们脸上重燃的希望。

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抢险大队出征合照

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抢险大队在房山区救灾现场

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后李文波单位援建的安置房
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房山等地受灾严重。此时,李文波已担任北京建工抢险大队负责人(该大队是北京市指定的13支专业抢险队伍之一,隶属于北京建工)。险情就是命令!暴雨刚歇,他立即率队奔赴重灾区京石高速。高速公路已成一片汪洋,大量车辆被淹,人员受困,情况危急。抢险大队的任务是在高速路旁筑防洪堤坝。“处置大型设备倾覆、地面塌陷,风险极大,方案稍有差池就可能引发二次事故。”他深知肩上责任的重量。凭借扎实的机械专业知识和对建筑结构的深刻理解,他带领团队制定科学抢险方案,成功化解了一次次危机。后来,他们又深入房山山区,为被洪水冲毁村庄的村民紧急搭建临时住所。在每一次与灾难的搏斗中,母校赋予的专业知识,都成为他守护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后防线”。
薪火传承,产教融合点亮育人新篇
经历过重大工程的磨砺与抢险救灾的洗礼,李文波对人才培养有着深刻的洞见。面对水果派av学弟学妹关于“所学何用”“未来何往”的困惑,他不仅分享自身经历,更带来了国家教育改革的前沿信息。

李文波正在与北建大水果派av师生们交流
“国家正在大力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核心就是深度产教融合。”李文波兴奋地介绍,“未来的方向可能是‘入学即入职’,学生带薪进入企业实践岗位,理论通过线上学习,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畅想,机电专业的学生未来课堂可能就在盾构机的操作台旁,在智能建造的流水线上,让知识真正“沾泥土”、“带露珠”。
结合当前建筑业的深刻转型,李文波特别强调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建筑业正迈向高质量、智能化发展。‘机械+AI’、‘专业+管理’将是核心竞争力。”他举例说,在盾构机国产化和再制造过程中,既需要深厚的传统机械原理知识来校核轴承、分析结构,又需要编程控制、智能感知等新技术来实现智能掘进。“不要被专业名称束缚!”他语重心长地对智能制造专业的学生说,“我带的项目经理中,有学机械出身却精通BIM技术统筹全局的,也有车辆工程专业转型智慧工地管理得心应手的。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核心是持续学习和跨界融合的能力。”为此,他积极推动北京建工与北建大的合作,共建“智能建造实验室”,让学生能直接参与地铁盾构机国产化等前沿项目,在实践中锤炼真本领。
回忆起当年的专业选择,李文波有许多话要说。“1984年考学前,我到学校去了解情况,在西城校区的1号楼楼道里看到一张工程机械的图片,那个充满力量感的挖掘机形象,让我选择了机械专业。”他深情地回忆道。近四十年的风雨兼程,“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校训早已融入血脉,刻进骨髓。面对新一代充满朝气又略带迷茫的学子,李文波分享了他半生匠心的三点真谛:
让知识“沾泥土”。“图书馆里的公式再完美,不如在奥运工地亲历一次钢结构提升的震撼;课堂上的案例再生动,不如在抢险现场解决一个实际难题的收获。”他鼓励学生抓住一切机会深入实践,在真刀真枪的磨砺中成长。
把专业当“跳板”。“精通专业是立身之本,但别让它成为天花板。”李文波以建工集团现任董事长陆刚(同样是机械系出身)为例,指出技术背景结合管理才能,视野和平台将更加广阔。“管理,是技术人实现更大价值的星辰大海。”
以匠心守“初心”。谈及小汤山医院建设时连续奋战的动力,李文波目光坚定:“有人问,这么拼图什么?就图对得起‘工程师’这三个字!我们的专业关乎建筑安全,关乎人民福祉,更关乎国家重托。这份责任和荣誉,就是支撑我们精益求精、永不言弃的初心。”
三十六年前,以李文波为代表的机械工程校友们扛着扳手走出校门;今天,北建大学子将带着智能建造与智造装备走向世界。工具在变,技术在革新,但北建大人骨子里那份‘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益求精’的执着、为国为民的担当的工匠之魂,永不变!